独角值万业的一亿的风云兽企实录江湖江湖场价创投
说实话,第一次听说"独角兽"这个词时,我还以为是哪个小朋友在讨论神话故事。没想到这个梦幻的名号,如今已经成为创投圈的"硬通货"。2013年那个秋天,华裔投资人艾琳·李灵光一闪,用"独角兽"来称呼那些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初创公司,这个比喻简直妙不可言。
独角兽的定义之争:谁才是真正的"神兽"?
在这个圈子里混久了,我发现大家对"独角兽"的界定就像讨论"什么是正宗川菜"一样充满争议。10亿美元估值和初创企业身份算是共识,但除此之外,各家有各家的说法。有的说必须10年内成立,有的非要科技企业不可,最要命的是那些从大公司分拆出来的"富二代"到底算不算?Waymo和蚂蚁集团这样的"豪门子弟"该不该列入榜单?这事儿就像争论"富二代创业算不算白手起家"一样让人头疼。
榜单乱象:谁在"数独角兽"?
记得有次参加创投论坛,看到两家知名机构发布的独角兽榜单相差近300家,我当时就笑出了声。这感觉就像两个菜市场大妈在争论今天卖了多少颗白菜,一个说1000颗,一个说700颗。CB Insights说有1226家,Crunchbase说有1475家;Dealroom统计中国239家,泽平宏观却算出514家。这种差异不仅反映出标准不统一,更透露出信息收集的难度。就像我们永远搞不清楚朋友圈里到底有多少人在偷偷做微商。
全球格局:美国的"独角兽牧场"
每次看全球独角兽分布图,我都忍不住感叹:美国简直就是"独角兽"的养殖大户。657家独角兽,2万亿美元估值,独占全球半壁江山。中国以172家位居第二,但增长速度明显放缓。最让人唏嘘的是曾经市值千亿美元的"百角兽"SHEIN,如今估值缩水到660亿美元,这过山车般的经历让人想起那些昙花一现的网红餐厅。
旧金山这个神奇的地方,171家独角兽的数量居然相当于整个中国内地。这让我想起当年钢铁产量的段子:中国第一、河北第二、唐山第三。如今在独角兽领域,美国第一、加州第二、旧金山湾区第三。这种产业聚集效应,就像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,走到哪都能闻到创业的"铜臭味"。
隐忧浮现:中国独角兽的"中年危机"
2023年确实是个"小年",全球只新增45家独角兽,中国贡献了5家。但更值得担忧的是年龄结构问题——我们的独角兽正在变"老"。就像小区里的广场舞队伍,新人加入越来越少。2021年以来,中国新生独角兽数量从全球第三滑落到第五,这种趋势就像看到自家孩子成绩单上的排名在下滑。
行业密码:藏在"企业科技"里的财富
打开独角兽的行业分布图,374家"企业科技"公司格外醒目。这个相当于国内"产业互联网"的领域,在美国是绝对主流,在中国却只排第三。我不禁想起当年移动支付在国内的爆发式增长,或许下一个创富神话就隐藏在这个领域。金融服务领域的独角兽在英国占比高达38%,而中国仅有9家,这种差距就像 comparing龟兔赛跑。
中美独角兽的行业差异特别有意思。美国偏爱企业科技和医疗,中国则集中在工业和消费领域。这种差别就像两人的购物车:一个装满了办公软件和保健品,一个塞满了五金工具和零食。
创新土壤:人才流动的蝴蝶效应
说到底,独角兽的诞生就像种花,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。历史告诉我们,人口流动往往带来创新爆发。2400年前的秦国,150年前的美国,40年前的深圳,莫不如此。今天的美国科技圈,移民撑起了半边天;中国的北上深,汇聚了全国的创业精英。这种人才"杂交"带来的创新,就像不同品种的花朵相互授粉,总能结出意想不到的果实。
说到底,独角兽企业的兴衰荣辱,折射的是一个国家创新生态的健康程度。当我们还在争论榜单排名时,或许更应该关注的是:如何让创新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?毕竟,没有肥沃的土壤,哪来茂盛的森林?
(责任编辑:点评)
-
各位老铁们快来看!比特币这头疯牛又发威了,刚刚飙到了124,474美元的惊人价位。虽然现在稍微回落到121,800美元附近晃悠,但这行情看得我热血沸腾。作为一个经历过三轮牛熊的老韭菜,我必须说这波走势太漂亮了!虽然成交量没有特别夸张地放大,但从那个漂亮的假跌破旗形就能看出,多头大爷们根本还没玩够。比特币操作指南:稳健老司机版说实在的,现在这个点位确实让人又爱又怕。我的建议是:想上车的朋友可以直接市... ...[详细]
-
上周末公布的非农就业数据着实给了市场一记重拳。就业人数超出预期,失业率又低于预期,这些数字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降息预期的头上。说实话,看到CME最新预测数据时我也吃了一惊:1月份降息概率从12%骤降至4.1%,3月份的概率也从63%掉到了43%。这差距,简直像是过山车一样刺激。不过有意思的是,虽然降息预期降温了,但美股和数字货币市场却依然我行我素,在周五和周末接连创出新高。这让我想起去年类似的情形—... ...[详细]
-
说实话,作为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业内人士,我见证了比特币生态从默默无闻到如今的火热场景。记得几年前,每当提起DApp开发,大家脑子里蹦出的肯定是以太坊那张"万能通行证"。相比之下,比特币就像个固执的老派银行家,安全可靠但缺乏创新活力。这种情况在今年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!Ordinals协议的横空出世,就像给比特币生态注入了一针强效兴奋剂。为何比特币生态突然爆发?想象一下,当你发现家里的老式保险柜不仅... ...[详细]
-
看着以太坊价格重新站上2100美元大关,我这个在加密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不禁感慨万千。记得上个月还跟朋友吐槽ETH像个没精打采的老人,没想到转眼就焕发了第二春。ETF预期点燃市场热情要说最直接的催化剂,那必须是贝莱德这些华尔街巨头的动作了。11月中旬开始,美国SEC突然对以太坊现货ETF态度暧昧起来,这种转变让市场嗅到了机会。我认识的好几个机构经理都在悄悄囤ETH,生怕错过这班车。特别有意思的... ...[详细]
-
凌晨1:15分,我盯着屏幕上113100的比特币报价,咖啡杯已经见底。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天提醒大家115000下方做空的机会了,但市场永远像个调皮的孩子,总在你放松警惕时给你惊喜。那些119000上方就果断做空的老手们,现在应该睡得特别香吧?市场密码:技术指标的悄悄话现在这行情就像我去年在拉斯维加斯玩21点时的场景——庄家明牌是10,我的底牌是A。日线已经跌破112900这个关键位置,就像赌桌上荷官... ...[详细]
-
就在今早,比特币价格一度飙升至42000美元大关,虽然随后小幅回落至41761美元,但这个数字已经足以让整个加密圈沸腾。作为一名在币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明显感觉到这次行情与以往不同 - 华尔街的"大鲨鱼"们正在集体冲向加密货币这片蓝海。贝莱德再次出手 比特币ETF进入读秒阶段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最近动作频频,他们刚刚提交了比特币现货ETF招股说明书的修订版本。据我在华尔街的朋友透露,... ...[详细]
-
作为在加密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韭菜,我亲眼见证了比特币从最初的"数字黄金"逐步进化为功能更完善的区块链网络。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比特币发展史上两个革命性升级——SegWit和Taproot,它们究竟为比特币带来了哪些改变?比特币的进化之路记得2017年那会儿,比特币网络经常拥堵得像北京早高峰的地铁一样。一笔交易可能要等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,手续费动不动就几十美元。这种糟糕的用户体验逼得开发者们不得不寻找... ...[详细]
-
Robinhood加密货币交易量11月暴增75%,牛市真的要来了?
最近Robinhood的一纸文件让整个加密圈都沸腾了。这家曾经饱受争议的交易平台周一突然宣布,11月份的加密货币交易量相比10月份暴增了75%!作为一个在金融圈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,我不得不说这个数字确实让人眼前一亮。寒冬过后,加密市场迎来转机?记得就在两个月前,Robinhood还在季报中透露加密交易收入暴跌了55%,只剩下2300万美元。我当时就在想,这波加密寒冬还要持续多久?没想到11月的行... ...[详细]
-
重新思考区块链的未来:Permaweb与SCP如何破解发展困局
作为一名长期关注区块链发展的观察者,我不得不承认"不可能三角"这个难题就像悬在所有开发者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每当夜深人静思考行业发展时,我总在琢磨: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在去中心化、安全性和可扩展性之间做痛苦的取舍?这个困扰行业多年的魔咒,或许正在被Permaweb和SCP的新思路所打破。区块链的"鱼与熊掌"之困记得2017年那会儿,我亲眼目睹以太坊因为一只加密猫游戏而几乎瘫痪。那时候才真切体会到,区... ...[详细]
-
最近在圈内听到一个重磅消息——veDAO正式更名为TrendX了。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的老炮儿,我第一时间研究了这次转型的意义。不得不说,这次品牌升级让我眼前一亮,远不止是换个logo这么简单。为什么这次转型如此重要?记得去年参加区块链峰会时,我就跟几个老友讨论过:未来3-5年,AI与区块链的结合将催生新一代投资工具。没想到TrendX这么快就把这个构想落地了。他们正在打造一个真正意义... ...[详细]